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循环经济下的城市化路径的有关思考

2022-02-20 来源:哗拓教育


基于循环经济下的城市化路径的有关思考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中暴露出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问题,因此必须在政策、法律制度、市场机制、技术进步等层面保障城市发展走循环使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之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 城市化 模式 资源 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走循环使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对“循环经济”与“城市化”的基本认识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下,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模式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态---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摒弃了传统的粗放的单纯依靠资源成本高投入换取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倡导通过物资源的节约利用,循环利用使整个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为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即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经济活动的开端为了达到生产目的尽量减少资源投入,从源头上控制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的百放;再使用原则,反对一次性产品使用,倡导产品使用周期中,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倡导产品使用周期中,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在产品的使用寿命终结时,其残值可以重新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至于“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1983年,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了题为“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政策” 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曾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初步的界定。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然而,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二、我国城市化的道路进程中暴露的问题

从实践发展来看,近二十年来,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卓有成效,如到1998年底,我国拥有城市671个,建制镇达到了18925个,城市和城镇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48倍和7.71倍。具体说,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一方面,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再次,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因为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为不同企业招收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第三,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人口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城市化在带动农业与工业发展、促使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的事实:1、资源浪费与短缺以土地为例。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用地的较高程度的集约化。有数据表明,容纳同样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小城镇占用的耕地远远超过大城市,以人均占有的建成区面积计算,小城镇的人均占地是大城市的三倍以上。此外,作为小城镇主体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规划,盲目占地,是全国耕地锐减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扩展用地仅占全国耕地减少总量的1.4%,然而,仅乡镇企业占用耕地一项就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9%。另据推算,乡镇企业每一个就业机会占用土地1.58亩,而我国人均耕地仅1.5亩。我们都知道,耕地的供给是一定的,甚至在日益减少,而人口却在迅速增长,这一减一增的后果,必定是要由我们人类自己来承担。 2、生态环境恶化。小城镇是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而我国乡镇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物耗能耗高的状况,易于造成各种污染,再加上它们与广大农业和农村紧密镶嵌在一起的特点,污染排放的缓冲余地很小,直接地助长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据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年燃烧煤8000万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大量进入大气,酸雨率高达30%-40%;近20年来,太湖部分水域的水质每隔10年降低一类。而乡镇企业又缺乏较为完备的技术、资金、设备,加之乡镇企业点多面广,使得国家对其进行污染处理的成本很高,极不经济。

三、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应注意的几个层面

(一)政策引导

都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颖、前瞻性的发展模式,是普通企业、社会团体难以自发贯彻实施的,政府在这方面应负有引导、示范、推广的责任。如在编制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都市圈土地利用规划,都市圈空间区域规划以及各城市相关规划时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其中,建议将编制权集中,避免规划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的局面,使规划密切融合;政府制定循环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消费政策等。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例如,投资于天然气工程建设可以改变城市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因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投资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地铁、轻轨等以电气为主要动力的交通设施,可以减少小轿车的尾气排放。通过对环境友好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而言,由于城市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和扩大,或者说,城市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属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范畴,因此,城市化本身又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或介入,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规划以保证城市朝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